在铜市的分析中,很少看到涉及铜矿品位的研究,其实这其中可挖掘的空间不小,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系统梳理一下,希望有机会能够为投资者操作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作用。 金属矿床的质量通常以品位来表示。品位就是矿石中金属或有用组成部分的单位含量,它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金属矿一般用百分比法表示,如品位5%的铜矿石,表示每百吨中含铜5吨。我们之所以探讨铜矿品位问题,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希望从源头来测算铜成本的基本走向。 目前大多数铜矿山的矿石品位在1.0%以下,只有智利等少数几个国家的矿石品位在3.0%以上。 当前身处金融海啸的全球经济,已经不能像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通过由亚洲国家向欧美国家出口来化解危机,因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欧美,于是市场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未来全球经济的复苏将高度依赖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际效果。中国的产业振兴规划和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都会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产生推动作用,也必然会用到大量的铜矿资源,而在这方面,我们仍存在诸多问题,矿石品位下降就是这里面之一。 中国国有铜矿山大部分是上世纪50年代探矿,60年代生产,经历了3040年的开采,目前出现资源枯竭、铜矿石品位年年在下降的趋势。随着开采深度的延深,铜矿矿石品位年年在下降的格局仍在延续,过去的采矿工艺不够先进,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而且导致矿石品位贫化现象,这将直接影响矿床的出矿品位和供矿品位。 中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87%,高于1%的储量仅占资源总储量的35%,而国外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则超过1%。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远低于智利和秘鲁的1%2%的水平;砂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1%,远低于刚果和赞比亚的2%5%。因此,目前中国只能依赖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废铜等铜原料来满足精铜生产要。面对巨大的消费量和增长潜力,铜资源显然仍是中国发展的“软肋”。 以中国每年自产铜精矿的速度与探明储量来计算,中国铜矿的静态保证年限约43年,还高于全球35年的中等水准,但是中国自产铜精矿增产却相对缓慢,根本原因除了铜矿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铜矿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资所需成本过高。 从下图能够正常的看到,全球新矿藏发现率呈现下降态势,但勘探开支却快速提升,同时随着能源、劳动力、营业支出等另外的成本的提升,整体铜价成本将形成上移态势。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用于衡量有开采价值的铜最低品位标准将呈下调趋势,过去的废石,可能变成了今天的矿石,铜的所谓探明储量也会变相提高。现在的贫矿,将来可能被视为富矿;现在没有开采价值的保有储量,将来也可能得到开发。但这样的开采要结合大量的科学技术创新,需要更复杂的扫选将粗精矿提炼达到富矿的标准,这个采矿、选矿过程需要工艺一直在改进和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这无疑会改变过去的成本结构,增加大量的研发成本。 铜矿石品位下降,带来的开采难度加大将直接引发开采成本的增加,这将为未来的供给埋下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铜价下限区间(即价格底部)将呈现振荡上升的态势。 由于目前价格早已高过成本区间,选择买点可以等待价格急速回落时介入,那时风险非常有限,而收益空间较高,切忌高位追涨,毕竟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